(来源:中新上海网)4月1日下午,由上海市数学会、上海数学中心、复旦大学高等学术研究院、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共同主办的数学大师公众报告会在复旦大学光华楼举行,十余位国际知名数学家齐聚复旦。菲尔兹奖、阿贝尔奖得主、英国皇家学会会士迈克尔·阿蒂亚(Michael Francis Atiyah)与菲尔兹奖得主、法国科学院院士阿兰·孔耐(Alain Connes)分别以“The Odd Number2 (and its sister 3)”和“The Music of Shape”为题,为复旦师生以及广大数学爱好者带来一场数学盛宴。

       报告会前,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为迈克尔·阿蒂亚和阿兰·孔耐颁发复旦大学荣誉教授聘书。受聘仪式由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常务副校长包信和主持,公众报告由上海市数学会理事长陈晓漫教授主持。

       迈克尔·阿蒂亚以有限群论在五十年前的重大突破(所有奇数阶有限群都是可解群)开篇,谈到了近几十年来数学领域的一系列重要进展,包括“费马大定理”“BSD猜想”等。他用通俗的语言探讨了数学之中与数学之外的一些基本的结构和现象。在回答了听众提问“面对做不出的难题应该怎么办”时,他回答道:“首先,手头应该有不止一个问题,做不出这个,可以换一个做做;其次,做不出的问题最后做出来了,才是真正有意义的结果。”

       阿兰·孔耐展示了数/形与音乐之间的美妙联系,这种联系是和“谱”的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定形状的鼓面能敲出响声的音高就是这样一个例子。从敲鼓的声音出发,他阐述了“谱”这个代数概念和各种几何形状的联系。他将“谱”与乐谱类比,将现代数学中的“主题”(motive)概念和音乐的演奏进行类比。

迈克尔·阿蒂亚曾两次到访复旦,他和I. Singer教授建立的Atiyah-Singer指标定理是二十世纪数学最重要的进展之一。基于他在K-理论和指标理论方面的贡献,1966年他获得了国际数学界的最高科学奖–菲尔兹奖,2004年他和Singer分享了阿贝尔奖。同时,他对于数学物理的研究也多有涉及。

       阿兰·孔耐曾于2005年访问复旦。他是非交换几何研究领域的创始人,1982年因为“在算子代数理论研究, 以及C*代数在叶状结构和微分几何研究中的应用”获得了菲尔兹奖。2001年他获得Crafoord奖, 2004年他获得法国科学的最高奖项——CNRS金奖。

       两位教授十分关心复旦大学数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此次来访不仅加强了复旦师生与国际顶尖科学家间的互动交流,让复旦师生领略了大师风范,也为复旦大学“双一流”建设建言。



       一同出席报告会的还有欧洲科研理事会主席、欧洲科学院院士Jean Pierre Bourguignon, 挪威科学院院士Erling Stormer,美国艺术与人文学院院士Sorin Popa,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Dan Voiculescu,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Joachim Cuntz,法国科学院通讯院士Pierre Cartier,沃尔夫奖得主、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Dennis Sullivan,中国科学院院士张伟平,英国皇家学会会士G. Segal等海内外著名专家学者。